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一、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给我感触极深。路,本应铭记在人类的心里,只因路边的太多浮华种种,让人类迷失了自我,而此时又有些是非者站出来,规划了“路”的界定:什么是应该的,什么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然而好人坏人又是如何这样容易分清的,正如韩寒在《长安乱》中的一句话:“要判断此人是好人坏人也需要多年时间,何况在这年代,弄明白什么是好坏也要多年时间。”
久而久之,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打一宗太极的功夫不到,世界已变得太快。
然而,唯一不变的只有水。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有人说:水只是循着河床的路线迂回罢了,何来“善”的道理?诸不知,单单只是循着河床迂回,对于许多的人来说,又是有多么艰难。水,不奢求太多,只求无声地流过曾经到过的地方,哪怕不留一丝痕迹,也已知足,却最近于“道”。所有的道,望一眼,心知肚明,水的道,清澈在所有人的瞳孔里,更清楚在水自己的心里,永远不会违背任何的道义,只因水为至善。
故而,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所有的道路,很早以前就已经铭刻在心里,只是不知,是否已被浮华浑浊了清影。
二、柔若浮云
世间最柔的事物,莫过于水。
任何的事物,都能够轻而易举地穿透它,任意地停留,也不曾有任何的不悦——水,总是无私地接纳任何人。
然而它却拥有世间最坚忍的毅力。
正如同滴水穿石,它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事物,亦能被穿透。曾有一句话道:“天使之所以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轻。”水是透明的镜子,映射出一切事实,不曾有任何保留,亦不曾有任何条件,并非因水的柔弱,只因它的无私,以柔克强,柔以克刚。
它柔若浮云,轻盈的只是自身的品行:喜、怒、哀、乐、爱、恶、惧都只是浮华,面对浮云,浮华,亦只有空气般的散尽。
三、流经世间
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越是深的地方,越是不所畏惧。它流经世间,历经疾苦,已没有什么能威慑住它,却从不以此自恃,依然默默地流淌在下游,远远地,凝望世间百态。
四、海纳百川
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它的种种过去,种种回忆,都只轻轻地贮藏在内心的最深处,那么远,却那么静,仿佛从未起过波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亦若是水,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曾经。
但是它包容别人,亦包容了自己。所有的错误放在现在都已不是错误,已经发生的事,没有什么所谓。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更加努力地去做得更好。正如同水洗万物,利于人而秽己。它所做的却只有一再地包容,海纳百川,水洗去去了天空下万物的依恋和曾经,海纳百川,只依稀地把他们尘封在记忆里,不再打算开启——“而那些过去了的,就会成为美好亲切的怀恋。”普希金的话回荡在人类心中,还有,海的深处。
五、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利万物,却不与其争名夺利。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句古老的唐伯虎的词不知何时已被人类遗忘,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水的品行无人不晓,却无人学习,当年的老子,又是否有这一般情思!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六、上善若水
一语将尽,所有的一切,依然只能靠读者自己去领悟,笔者的话便到此为止。
路一直在心里,只是看你是否还记得要去遵循,就像至善的水,宁静方得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