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这是民族文化最坏的时代。”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愈发广泛,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外来文化。自然有人喜欢,于是推崇,兴起一阵又一阵“外来热”,却凉透了那些钟情于本土文化的心,于是他们便本能性地进行抵抗,认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可事实真如他们所想的这般消极吗?我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不应抱有这般悲观抵触的想法。我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应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才是对民族文化有利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国家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民族文化有利的吗?非也。将其丝毫不损、一成不变地、像封存艺术品般冰封永存是对民族文化有利的吗?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亘古不变的雕塑画作,它可以是混乱割据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可以是安稳祥和时期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它可以是国家在危急存亡关头时悲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也可以是民族兴盛之时简洁明了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份民族文化是随着时代的更迭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拥有生命的灵魂,因此将它放置属于它的天地中,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它蓬勃发展才是对它最有利的。
当明确了这一想法后,我们看看外来文化是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没有任何波澜,不流动,很快会变得污浊不堪。而对于民族文化这潭水,外来文化就是使它流动起来的一大动力源。外来文化的出现,一定会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论是以怎样的形式。晚清时期为抵抗列强的全方位入侵,国内各行各业也努力发展与提升自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而后为突破美苏在重工业方面的垄断趋势,更多的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投身于强自我反垄断的斗争中。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强者只是一块垫脚石。”尽管有些时候,我们所经历的苦难或者刺激会使我们流血、受伤,但我们不能否认,往往是这些残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涅槃重生。
一定有人会想: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化也会发展的。为什么不抵制外来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纯净的环境中自然发展,何必要承担这份还可能遭到损害的风险?
自麦哲伦先生成功完成环球航行后,世界已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注定自此,“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以图屹立于世界巅峰的观念落伍了。各国文化随着政治、经济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欲“独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断双臂”式的斩草除根,而以这样的快刀斩去所谓的“乱麻”的结果,却往往是“独其身”了却“不得善”。
我想,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怀有敢于挑战,不惧失败的勇气,周国平先生有一句话:“人应该至少拥有两样东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头再来的勇气。”我想,在面对这件事上也该如此,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也许会迷路,会摔跤,但绝不应该惧怕这些而驻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让外来文化作为盲目跟风的挡箭牌,让其背上那莫须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们持以正确客观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