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试题猜想之“辨”话题思路点拨
材料与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需要“辨”,例如辨色、辨音、辨味、辨高低、辨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假、辨虚实、还要辨方向……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辨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西南北。 请以“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题目由三部分组成:材料、话题和要求,从材料来看,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句话是写辨的重要性、必要性,突出辨的重要;第二句话是写辨的对象、辨的内容,有哪些方面需要辨。色、音、味、高低、长短是具体形象可感的,是凭感觉器官可以辨别出来的,而清浊、好坏、真假、虚实、方向就是抽象不可感知的,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途径的,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省略号后的第三句话是写需要辨的原因何在,即为什么需要辨;第四句话是“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辨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西南北。”是说明辨的方法:要用“心”辨,而不是用别的手段。组成题目材料的四句话实际上从四个方面为我们传递出这样的隐含信息:辨是重要的,生活中人生中离不开辨;辨是有对象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我们辨;辨是有原因的;辨是需要方法的。其实这些就是我们学生可以用来思考的切入点,议论的发散点,思维的增长点,行文的立意点。 话题“辨”的构成符合话题作文的基本构成格式,与2005年广东的高考题“纪念”相比,有相似之处:都是独词性题目,都是动词。不同之处:是写作和思维的空间更宽泛,更具有思辨性,更具有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作用。对于题目设计的“辨”的话题,可以先准确理解“辨”的含义:辨别、分辨。由此入手可以得出“辨”是什么,来分析“辨”的内涵,理解辨的深层意蕴,这是切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最常规的做法是从一般话题具备的五个方面进行思考深化:一般来说,每一个话题,都可以从原因、办法、对象、背景、历史五个角度去写文章。 例文展示 成长处,处处都需辨 □一考生 成长中的我们如花蕾般轻轻绽放,却在不经意间逝去。如美丽的千纸鹤,在生命的天空里,踩着云朵飞过,留下浅浅的痕,却又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漫步在从呱呱坠地的孩提时期到鲜花般灿烂的青春时期的岁月里,我们学会辨别拼音字母,学会了辨别五颜六色,学会了辨别走路的方向,也学会了辨别是非曲直…… 书页黄了,走出的文字绿了;故事浅了,感悟的道理多了;冥想多了,心中的浮尘少了;记忆淡了,跳跃的思想浓了……我们步行于岁月的年华里,成长中,唯有用心地辨,方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沿途中,当我们看见特蕾莎修女蹒跚的脚步在风雨中格外坚定;当我们看见她低下高贵的头颅,只为恳求瑞典皇宫里每一位高贵者省下诺贝尔午餐的六万英镑,只为用温暖的春风吹散苦难者脸上的泪花;当我们看见她满身疾病,却获得所有苦难者深情的祝福时,我们明白到怎样辨别善良与邪恶,明白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情,让美好树立,那是我们一生的雕琢。 沿途中,我们看见山崖上,屠格涅夫在推开引诱他自杀的死神,向孩子的啼哭声和灯火奔去;我们看见面对生活充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热忱的海子,却忽然放弃生存的权利,他的鲜血铺撒在火车轨道上。这时,慢慢明白了辨别方向的重要性,怎样的选择才能让自己无怨无悔。 沿途中,我们看见任长霞扫恶打黑的铁面无私,看见她救济百姓时的柔肠百转。看见黄花满地,挽幛如云。这位弱女子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她成了百姓心中流动的丰碑,真正的英雄。我们也看见被告台上的成克杰,他为了一己之私,滥用权力,来为自己牟私利,身为人民公仆却不思己职,成为人们千古唾骂的腐败分子。这时,渐渐明白了,辨别好与坏,正义与污秽,需要用心衡量,明白到走怎样的一条路,才能达到一生的追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成长中,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有陶潜“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超然,也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 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的辨都存乎一心,心明则辨亦清。让成长中的我们一起高唱青春之歌,一起在生命的长河里飞舟遏浪! 点评:文章在构思立意方面很有创意,内容写得很有诗意,让人读后有一种想打满分的冲动。作者对话题把握很准确,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对话题“辨”的演绎,选取思维的切入点与众不同,另辟蹊径,紧扣自身体验,结合自身成长,来写自己对辨的独特见解。文章有作者个人深刻的思考和领悟,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作者从成长的过程这一角度,紧扣处处“辨”来展示辨对于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样的行文就把辨这样一个虚化的概念演绎得清楚明白,形象可感。从扣题方面,作者除了开头作为引子没有使用辨外,几乎每段都有“辨”的身影,体现出强烈的扣题意识;从思维的角度,作者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是从小到大,层次分明;从选取的素材来看,考生阅读面很广,而且对现实生活很关注,读了不少书,文章材料丰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诗意的语言流淌在读者眼前,比喻、排比、引用、对比、铺排等多种修辞手法娴熟使用,体现出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许多实例和引言在不经意之间被考生运用得恰到好处。这是一篇值得咀嚼和品味的考场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