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送快递已经很难上新闻了,现在门槛提高到了博士生。吉林延边大学历史系博二研究生谭超,近日接受媒体采访,分享了他“6年送60万件快递”的故事。
2007年,谭超从烟台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当初他的理想是考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他谢绝了家里给的生活费,“毕业了还能再跟家里要钱?男人必须自己顶天立地!”就这么着,揣着心底的清华梦,谭超一个猛子扎进了社会。
但是社会并没有给他温情脉脉的怀抱。起先三年,他一边学习备考一边干了多种工作,房产中介、大学保安、甚至废品也没少收。三年的历练给他的感受是“哪行哪业都不是那么容易插手的,尤其是一个没有任何人脉和背景的应届毕业生。”
2010年,他开始做快递,后来在烟台大学校内成立了一个快递网点,他的职业和收入才逐渐趋于稳定。
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只睡三四个小时太正常了,成宿通宵也有过。”但即便如此勤奋也没有换来想像中的回报,连续三年他都没有通过清华研究生考试的笔试,第四年笔试终于过了,但面试又被卡了下来。
梦想一再破灭的谭超开始痛定思痛,调整目标,他被调剂为烟台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
在此期间,他创办的快递网点却迎来了业务高峰,收发量越来越大。他还发明了一套独特的快件编号办法,快件分发效率明显高于他人。谭超的快递收发点,像他的博士论文索引页一样井然有序。他自己粗略统计了一下,从2010年到现在,经手了60多万件快递,“比我翻过的文献页数还多。”
如今,谭超已经成为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他的快递网点主要由妻子经营,在假期时他会抽空赶回去帮忙。
博士生干快递,许多人对谭超的选择表示不理解,对此,谭超有他自己的认识。下面是《华商报》记者采访谭超时的一段对话:
记者:同学对你选择这份工作作何评价?有没有被挖苦、讽刺过?
谭超:从事快递工作初期,部分大学同学表示了不理解。有人说:真是世风日下,高学历去送快递,有什么前途?一些同学自此疏远我,直至不再联系。
记者:快递工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从业者大多是学历不高的外来务工者,你可能是国内学历最高的“快递哥”了,有没有觉得大材小用?
谭超:我没往这方面想过,博士也得吃饭,也得交学费,也得养家糊口、还房贷,总不能老向家里伸手要。看着父母辛勤劳作,自己无动于衷地闷头作学问,那不是我的风格。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合法经营,有什么不好呢?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这是谭超最喜欢的一句话,写在他常用的书签上。
小编有言
首先,谭超一不轻言放弃,二不依赖父母,他自食其力,一步步去接近自己的梦想,这样的行为应当被认同,这样的精神应当被肯定。
在传统观念中,高学历者理应从事高端职业,理应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经济收入。所以,当看到一个博士生“沦落”到送快递时,有人觉得是他个人有问题,也有人认为是社会出了问题。持有这些观点的人,大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学历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如今的硕士、博士已不再是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他们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即便是名校出身的知识精英,社会给他提供的第一个岗位也未必能尽如人意。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只有把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才能改变命运。在高学历稀缺的过去,这种转化相对容易,因为即使是中专毕业国家也会包分配,更不用说硕士、博士了,而如今这种转化变得越来越难,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高学历者从事低端行业,不是从谭超始,也不会以谭超终,它会越来越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对此我们大可不必过度解读,它是教育水平普遍提升后的必然结果。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