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是什么?骆驼就是电视上那走在茫茫沙漠中的巨大动物,掌厚,耐劳。马是什么?马也是一种动物,是满蒙的坐骑,是奴隶时期封建时期在街道上横行霸道也有道理的交通工具,是当代的娱乐消遣对象。可能你就疑惑了,这瘦死的骆驼怎么也比马大呀!其实我也这么认为,可就是有些人他就是不这么想。你管他谁比谁大呢,哼,反正我是评定的人,我说谁大就谁大。有了这样的扭曲的一种评价标准,那么瘦死的骆驼自然也可以比马大了。
电视剧上演得不算全假,清朝乾隆皇帝的侍读学士纪晓岚,是个因有才有德曾倍受皇帝赞赏的大臣。于是他仗着自己的才识,裹着古代文人“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入世理念的被子,屡次向皇帝进谏国家大事了。有文化点的人都知道,这满清王朝鬼把戏可是把谁都玩得团团转:蒙古人爱美女,我们随便嫁几个格格去和一下亲就可以了呗;藏人爱宗教,我们只看不插嘴就可以了呗;这汉人爱做官呐!我们给他几个官做不就可以了呗。于是最有文化涵养、最有性格、最可能有贡献的汉人,反而最后只能捞到几个伪官。乾隆骂得好,“朕看你文学尚优,所以让你管领四库全书馆,其实不过是把你当作戏子蓄养,你怎么敢妄谈国家大事!”这完全展露了其真相。这乾隆皇帝心中自然有一把称,但骆驼不必站上去称自己有多重,因为马的分量已经在他心里了。当然由此便也可知纪晓岚后来的命运,与有钱的大贪官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和珅相比,当然也不过就是一个“瘦死的骆驼没马大”的悲剧。
然而,这又不仅仅古时才有的悲剧,现在也有,这是柏杨先生说的“我们的民族的血液中的过滤性的病毒”,代代相传着。在当今,它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我们的教育选材制度上。
作为一个高中的我,经常在上晚自习时陷入一片与学习的格斗、厮杀的声音中。我们的学校是所很有成绩的学校,这分数主要来源有三。一是与所有高中一样的教育水平,一是盘剥克扣同学们的假期,一是大批量的题目。你绝步可以骂学校又步放假又补课,它会回应,“我们不放假哪来的成绩?再说了,哪个学校不补课?”其实说对了,我有几个同学都是在这样的体系里慢慢变得强大、磨成应试教育的天才:你可以叫他背5篇课文,但是他不懂唱除了国歌外的一首歌;他可以把英语考得绝好,但是你听他说英文就像外国人听中文一样。反之,当地最强调综合素质、成绩还不错的学校反而招致各家长大肆唾骂,你们再有综合素质又有什么!没有分数就上不了大学!似乎成绩才是真理,成绩高于一切。由此,我想到我们这样畸形观念扎根上的教育取材制度,最后取的都到底都会是什么人?
——其实答案昭然若揭。最后肯定都把马取走了,让骆驼饿死。但是要知道,一个使用马在沙漠里搞运输的粮队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那是马做不到的事情,那是骆驼才能做得到的事情。
瘦死的骆驼没马大,根本原因在于评价人其评价标准的扭曲。我们要让真理成为真理,就必须承认骆驼与马各自的价值,去纠正扭曲的观念,把马说成是马,把骆驼说成是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