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这个词念在口中,仿佛嚼破一颗草药果子,满嘴苦涩却又满口清香。苦苦地守,切切地望,岁月在守与望中,似乎也被无限拉长了。
正如草药香气不是人人都喜欢,我很少见到懂得守望的快乐的人。守望,意味着漫长的苦涩岁月,意味着无尽的付出与牺牲。环顾周遭,我见不到能静心守望的现代人。守望,与塞林格那本《麦田的守望者》一起,缩到书店的某个角落,静静地攒灰去了。
代替守望的,是浮躁。若说守望的基点是永恒的心,那么浮躁的行为的目的,便是短暂的利益。为了利益,宁静的山村被推平成为高尔夫球场;为了利益,婴儿奶粉中的“添加剂”日趋“多样”;为了利益,“梁林故居”终被开发商夷平,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守望,也最终与那幢房屋一同轰然倒塌。
我从那时起,我见不到能静心守望的现代人了。
然而,守望终是件甘苦自知的事。有多少人以“苦涩”为由拒绝它,也就有多少人体会到它的价值。
很多事情,懂了,就不必提起。暑假里借到了韩少功的散文集,读完以后,想起他在书里“提起”很多,对自然的守望,对乡村的守望,对人性的守望,然而他最终不曾提到“守望”二字。至于与他朝夕相处的农民,可能不会深刻的理解“守望”的含义,可他们仍是一群守望者,守望着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心灵。守望中的心灵,充满对未来的期盼与对本质的坚守,谁能说它不是最纯净、最美好的呢?
很多的事情,做过了,就不必张扬。我是在看过“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后,才认识那些人的,然而,又迅速的遗忘了他们的名字。留在我脑海中的,仅是他们的守望而已。那个为家乡孩子收书的女孩,那对在边远的地区支教的夫妇,我已忘了他们是谁。只知道,他们是一群守望者,是这个自以为是的浮躁社会最不可缺少的人。就像楼顶的人看不见房子的基石,许多追功逐利者看不见守望者的价值,而守望者,却毫不在意,他们看见的,是这个社会灿烂的明天。而我也相信,这个社会终将因他们而变得更加光明。
很多事情,体会了,就不必多说了。守望,苦涩与清香,我们甘苦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