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小的木桩 有一次,我在乡下看到一位老农把一条大水牛拴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我就走上前,对老农说:大伯,它会跑掉的。 老农呵呵一笑,语气十分肯定地说:它不会跑的,从来就是这样的。 我有些迷惑,忍不住又问:为什么不会呢?这么一根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拨起来了? 这时,老农靠近我,压低声音,好像怕牛听见似地说: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条牛还是小牛的时候,就给拴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呆着,有时候撒野想从木桩上挣脱,但是,那时它的力气还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想到要和这木桩斗了。 92、璞玉的结局 我的爷爷是个玉雕艺人,一辈子不知做过多少精美的玉器。晚年的时候,爷爷的名声在同行里尽人皆知,许多富人把拥有一件出自爷爷之手的玉器引为骄傲。 爷爷要退休了,他为他的东家干了一辈子,他没有任何非分的想法,只是想得到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一块璞玉。爷爷一生为东家赢得了无数财富,这个小小的要求,他想东家一定会满足他,却不想东家笑笑说:我正准备要你帮我做最后一个物件,就用这块璞玉,您用出全身的手艺,能把它做成什么就是什么! 爷爷听后非常气恼,怨恨东家的无情,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连这点儿情面都不给。爷爷感慨世态炎凉,把全部的沮丧发泄到玉上,他做了一件非常粗陋的玉船。 爷爷默默地离开,东家紧赶慢赶追来,郑重而诚恳地送给爷爷一个锦缎的盒子:老人家,您为我做了一辈子,这点儿东西,留给您做个纪念吧!爷爷打开一看,不禁汗颜:盒子里装的正是自己做的最后一件玉雕。 93、费希玛的金鱼 在遥远的波斯尼亚,妇人费希玛和两个儿子生活在一个小村里。有一天,在奥地利工作的丈夫马尔科奇回来,送给儿子一个鱼缸和两条金鱼。次年波斯尼亚爆发战争,费希玛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家园,不得不带着两个儿子走上颠沛流离的逃难之路。 在弃家逃离之际,费希玛仍没忘记那两条金鱼,它们是两条活生生的生命啊,于是,她将鱼放进了门前池塘里。 几年后,战火平息,费希玛和孩子们返回家乡。家乡处处都是废墟,他们看到门前的池塘水里泛着片片金光,仔细一看,是一群活泼美丽的金鱼,原来它们是那两条金鱼繁殖的后代。费希玛和她的孩子们多么高兴啊,仿佛与自己的亲人在乱世后重逢,于是,费希玛继续饲养那些金鱼。 费希玛和她的金鱼的故事流传开来,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并顺便买两条回家送人,于是出售金鱼成为费希玛一家的致富之路,费希玛和她的孩子们因此过上安宁、殷实的生活。 这就是对善念的回报…… 94、引文 拉脱维亚学者阿·彼得洛维奇曾说:引文是人类智慧发展到较高阶段才出现的文明现象。 芝加哥汉学家布·艾维斯在一本著作中指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引文文化在中国的奇特发展令全球为之瞩目。当时各级官员、各派组织及普通民众开口说话时,总要先引一段‘最高指示’,否则便有遭受责难或罢黜的风险。日本学者大藏一郎认为,最近二十年来,引用领袖语录的风气虽然式微,但中国根深蒂固的引文文化并未因此消失,而是朝着另外两个方向蓬勃发展。一是大量引用西方现代典籍,引用对象所在的国家越强大,其观点似乎就越具说服力;二是大量引用中国古籍,引用的越古老,越生僻,越能换取无知者的敬意。 阿根廷阐释学研究者安·西雪丽亚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您怎么还在不断引用汤因比、德里达等人的言论?据我所知,有些发展中国家正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以中国为例,中国一些时髦人士觉得,总引欧美学者的话太俗。现在,他们挺爱援引我们拉美作家的观点,来证明他们的博学,至少证明他们对搜索引擎运用得比较娴熟。估计下一段,他们就该引用爱斯基摩人的格言了。 95、忘我 1906年的一个上午,美国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一个连续参加十二次学院演讲比赛失利的小伙子准备参加第十三次比赛。 赛前,他请教一名老教授。教授赠给他一句话:猫抓老鼠的时候,它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老鼠身上,它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注意自己。小伙子沉思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小伙子又一次走上演讲台,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演讲的题目中。当台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时,他才意识到他的演讲结束了。他以《童年的记忆》为题的演讲获 得了此次比赛最高奖,从此,这个小伙子才华发挥得越来越出色,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就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演说家——戴尔·卡耐基。 其实,不仅仅是演讲,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重要的是全身心关注。忘我,才可能赢。 96、生活之椅 在梭罗著名的《瓦尔登湖》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梭罗的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因为,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椅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落座;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97、一事无成 1519年,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正客居法国,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眼看着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自己有很多的理想不能实现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生,不过是利用白天来酣睡罢了,我一生一事无成。 同样还有一位我们所熟知的荷兰杰出画家凡·高,他留下的《向日葵》也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作品。但是,他在自己的最后时刻,一直在为自己没有什么成就而痛苦。他甚至因为自己一直画不出他心中认为的杰出作品而烧掉很多画作。他在最后时刻对自己的弟弟说,我很痛苦,我一生一事无成。 就是这样两个为自己没有成就而痛苦,认为自己一事无成的人,几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98、尊重、尊严和温暖 当艾米·汉格德恩绕过学校大厅拐角处的时候,与迎面走过来的一个五年级男孩撞了正着。小心点,小家伙!那男孩一边闪身躲避她,一边冲她大声喊道。当他看清眼前的女孩时,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讥笑的神色。随后,他用手扶着右腿,开始模仿艾米走路时的样子。 艾米闭上了眼睛,她告诉自己不要理睬他。但整整一天,她仍然想着那个男孩嘲笑她时的样子。他并不是唯一取笑艾米的人。孩子们总是取笑她说话时的结巴和走路时的一瘸一拐,这种嘲笑让她感到很孤独。 那天晚上,艾米沮丧地回到家里。电台为迎接圣诞节举行了一个希望竞赛。吃晚饭时,艾米的妈妈宣布,写一封信给圣诞老人也许会实现你的愿望。这个竞赛听起来很有趣,一个想法在艾米脑海里浮现,她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拿出铅笔和纸,写道:亲爱的圣诞老人,我叫艾米,今年九岁。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一点麻烦。您能帮助我吗?孩子们都嘲笑我走路、跑步和说话的样子。我患了大脑麻痹症。我只想要一个不被嘲笑或者取笑的日子…… 参加圣诞节希望竞赛的信像潮水一样涌入电台,工作人员怀着极大的乐趣读着这些信。当艾米的信到达电台的时候,台长利·托宾仔细地阅读了一遍,他认为让大家听听这个特殊的小女孩和她的不同寻常的希望是非常有益的,于是托宾先生给地方报社打了一个电话。 第二天,艾米的一幅照片和她写给圣诞老人的信登在了报纸的头版上。这个故事很快传播开来,全国各地媒体都对这个只要求一个如此简单但又值得注意的圣诞礼物——只要一个不被嘲笑的日子——的小女孩的故事进行了报道。从此,艾米每天都能收到全国各地的信,许多人为她有勇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向她道谢。通过这些陌生人的信,艾米看到了一个真正充满关爱的世界。 艾米的希望实现了。她真的得到了一个不再被嘲笑的日子。那一年,印第安纳州韦恩堡市市长正式向市民们宣布12月21日为艾米·汉格德恩日。市长解释说,由于敢于提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希望,艾米给全人类一个有益的启迪:每一个人,都想要并且应该得到尊重、尊严和温暖。 99、您是上帝吗 1945年冬天,二战结束后的伦敦一片废墟。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位盟军士兵正驾四返回营地。拐过一条街,他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站在一家面包店前,脸紧贴着橱窗。像这样在战争中失去亲人而饥寒交迫的流浪儿随处可见。士兵停下来,默默地走到小家伙身边,俯下身子问道:孩子,你想要几个吗?小孩恐慌地望着这个大个子士兵,怯生生地说道:是的,先生,我饿!士兵马上走进店里,当他微笑着把面包递给孩子的时候,小男孩静静地望着他,问:先生,您是上帝吗? 100、哥哥和妹妹 从前,有一个农夫受地主的雇佣,为地主收割庄稼。两人讲条件时,农夫问地主:我每天割多少?地主说:你一直割到照亮天空的那个东西下山就可以了。那你每天给我多少的报酬呢?我每天给你一小袋面粉。双方讲妥条件后,农夫下田干活了。 太阳下山后,辛辛苦苦割了一天庄稼的农夫找地主说:我已经割了一天了,你也该给我面粉了。没想到地主说:这怎么算一天呢?太阳已经下山了呀!农夫为自己辩解道。是啊,可是太阳的妹妹月亮又出来了,她也正给天空照明嘛,所以你还得继续割。农夫听了,无可奈何,只好回到田里去干活了。结果他苦苦地干到月亮也下山了才来到地主家里,地主见了农夫说:现在我给你面粉,你回去拿袋子吧。 当地主见到农夫拿来的口袋时,吓了一大跳。原来农夫拿了一个超级的大口袋。你怎么拿这么大口袋?地主恼怒地问他。农夫回答说:这是小口袋的哥哥。地主说:口袋怎么会有哥哥?农夫说:太阳有妹妹,小口袋为什么就不能有哥哥呢?地主无言以对,只好让农夫装走一大口袋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