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政府对老百姓的人文关怀,它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
我1982年以前一直在部队服役,清明节从来没有回家乡给祖先扫墓,倒是参加过一次扫革命烈士墓。
那是1979年清明节,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刚刚结束,边境上仍然不平静,时不时有一些小磨擦。
在枪炮声的余响中,部队组织了一次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扫墓。
我当时在某军政治部组织处任职,战时烈士工作是组织处的职责,我理所当然参加了这次扫墓。
烈士掩埋点设在广西靖西县毗粼边境的地方,那里长眠着750多名人民解放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其中有一部分烈士遗体是我带领士兵冒着冷枪冷炮从战场上收运回国的。
烈士掩埋点是一片空阔荒凉的丘陵地,墓穴一个紧挨着一个,密密麻麻,排列有序,像队列一样整齐。
因为越战刚结束一个多月,坟上的新土还没有长出青草,还来不及给烈士墓立碑,更来不及立革命烈士纪念碑。
每个烈士墓前都插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烈士的姓名、职务及生前所在部队代号,作为标志,也算是临时墓碑。
烈士的掩埋很伧促也很简单,有的烈士遗体从前线运回来已经高度腐烂,身上长满了蛆虫,恶臭难闻,即使夜间运回来,也得连夜安葬。
没有棺木,负责掩埋烈士的人员给每个烈士换上一套新军装,身上覆盖一面“八一”军旗,然后装进一个特制的大塑料袋下葬。
这些烈士能够“马革裹尸还”,魂归故国,比起那些牺牲在越南的竹林蕉园里找不到遗体,成为异乡的孤魂野鬼,归宿好多了。
古时的征夫战死后很少得到掩埋,多数暴尸荒野,“白骨乱蓬蒿”。
扫墓那天,老天爷阴沉着脸,似乎和参加扫墓人员一样有着铅一样沉重的心情。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