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生命与人性_1500字
“好书只能邂逅,就像这套“大语文”。住在樊篱之内久矣,我一直在等,有一本语文书,不通往考场只抵达灵魂,直到遇见“大语文”。“大语文”之大,不在于浩瀚而在于深远,她采撷语文学科日渐疏远的生命之美和人性温度,帮我们开门,见山,教我们雅活,乐享”。“大语文”这套书,采撷了多少好文章,在人类的精神宇宙上缀挂了一条灿烂的银河。而一篇一篇的文章,正是这银河中的一颗一颗的星,每颗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缪斯的烛照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三昧》,揭示了艺术中的“三昧境”: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进而谈到宇宙的大艺术。宇宙之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小我若能融于宇宙的大我之中,才能成就大艺术。《如何欣赏高雅音乐》,让我们懂得欣赏音乐需要思维和情感,也告诉了我们音乐的起源。 天若有情 心灵啊,如此丰富,如此微妙,又如此真挚!欣赏作者内心的历程,也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的过程。 可怜而又可悲的草百灵,一生唱着动人的歌声为他永远不会来的伴侣唱歌,直到他的生命陨落。在小小的草百灵身上,寄寓了作者的哲思——关于自然,关于爱情,关于本能,关于生命……《痴鸡》中,作者记录了一只黑母鸡孵小鸡的故事。出于母性的驱动,这只黑鸡固执的要孵出一窝小鸡,却受到母亲的百般阻挠,最终消失了一个月,带着一窝小鸡回来的故事。在作者笔下,母鸡似乎和一个人一样,有了个性,有了喜怒哀乐,作者贪欲母性本能的强大——屡经压抑而无法泯灭,更揭示了人类的自私,残酷的一面;每个人都会长大,但又有几个人能像《父亲坐在黑暗中》的父亲一样,重返呢令人怀念的最初的美好时光里? 静默之味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兰草象征着君子的美好情操,古代的文人雅士素有爱兰的情致。这篇《纪兰》,记载了作者遇兰、赏兰之乐与索兰之痴。作者借自己与友人的兰草之痴,抒发的实则是为人卓尔不群的清高旨趣。试问有几人能及?又有几人不为之心折?《两株树》先后介绍了周作人先生喜欢的两种树:白羊和乌桕。作者信手拈来的诗句和掌故,处处不动声色地展现出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旨趣与渊博的积累。文中冲淡的神韵,含蕴的意境,亲切的风味,都是周作人的典型风格。《门》中的这些故事,似乎具有清晰的意义,但深究起来又如迷雾一般难以概括。这样的东西来自于作者大半生的沧桑经历,来自老人特有的对世界通脱的态度,或许,这就是“智慧”。 不朽的笑声 生活应该笑着去面对,笑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论幽默》告诉了我们幽默的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是拥有智慧,其二是平等和博爱的观念。总之,他的幽默观谑而不虐,处处闪着智慧的光芒而不乏悲天悯人的底色;幽默是荒缪的解药,但幽默不等于尖刻,幽默针对的是荒缪本身而非荒缪之人。《幽默的境界》很好的体现了幽默的神奇功效。幽默是一种含蓄的艺术,暗示性越强,艺术性就越高。幽默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富足开放,宽厚圆通,与世无争。 “阅读如登山。教科书中那些几百字、几千字的文章,犹如一个个小土坡……如果仅止于此,那么,我们便无法登上精神的高地。”对!仅仅止于课本上局限性的知识对我们的精神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阅读课外经典,是我们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本书,“不通往考场只抵达灵魂”,这些故事,让我们重拾日渐疏远的生命之美和人性温度,使我们触摸文字的肌理,体察文章的精髓,尽情地畅饮这精神源头的伟力,是直达灵魂深处的一线航班,是采撷生命与人性的精神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