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的分析_3000字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请以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有两种。一种是不被限制的,没有题目,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种叫做自由写作;一种是被限制的,有规定的题目,你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要套着脚镣跳舞。平时的写作训练,考场上的作文,都属于后一种。写这种作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题目展开有效的分析。
分析作文题目,不是写,而是想。我经常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想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想到了,才写得出。你不可能写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是不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的思考到位了,表达也就跟着到位了——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不是太馊的话。
那么,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呢?下面我讲四个要点,来说明分析题目时的思维活动。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我将主要结合听这个话题作文来谈。
第一,分析话题关键词的内涵:听是什么?
任何作文题,无论是怎样的命题形式,管他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本质上都是话题作文。任何作文,都在围绕着某个核心的话题在谈。能标示这个核心话题的词语,就是我这里所说的话题关键词。
审题立意要准确,第一步当然是厘清话题关键词。有的题目中的关键词,词义明确,没有歧义,例如坚强、诚信、常识;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较隐晦,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具有隐喻义,你需要把春光这个喻体的本体揪出来。
无论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还是隐晦的,都需要审慎地确定关键词的内涵。作为写作的基本立足点,这个核心概念,显然是需要界定的。即使关键词的词义是明确的,在审题的时候,你仍然需要细心地确定它的内涵。
例如诚信,这个词的词义看起来是明确的,但一旦粗心,仍有可能犯错。从词语的基本内涵分析,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和信,这两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诚实是就一个人的自身品德而言,守信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所以如果含含糊糊谈诚实,而不关联到讲信用来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诚实并不完全等于诚信。诚实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形之于外的言行,与他自己内心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据此可知,诚实与他人无关,但守信必须是与别人有关的。如果你的作文,只是大谈我们要诚实而不要虚伪,就与题意有所偏离了。我可以告诉你,真小人也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真小人的特点就是真,他一点也不虚伪,他说要翻脸便翻脸,他说不守信就不守信,诚实倒是诚实了,但这是诚信吗?
同样地,如果你只是注意到信,也不行。什么是信?信就是信用,也就是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信是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定义的。信是不是一定是诚的呢?不见得。有些奸猾之徒,不诚实坦白,但也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比如一个商人,未必诚实;但他与别人做生意却能守信,因为他知道,守信是值得的,不守信将会导致自身的商业利益的损失和商业机会的流失。
所以,诚信这个作文题目中,诚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写这个题目,就得既要写诚,也要写信。诚信都要兼顾。
以上是一个粗略的分析。这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作文的审题立意,务必仔细分析话题关键词。
分析话题关键词,就是对自己提问:它是什么?例如:诚信是什么?
讲到这里,你应该基本清楚了。现在,我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继续阐释。听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词典上说得非常清楚:用耳朵接受声音。事实上,不用翻查词典,你也懂得这层意思,这是这个词的本义。但是,如果你写一篇文章,来说明外部世界的物理振动如何通过感觉系统而被人感知,说明人的听觉神经能够对声音产生反应的机理,最后写成了一篇生物神经学论文,其实是不符合要求的。我知道,写这样的文章对我这样的科学盲人是很难的,但对你们来说也并不见得容易。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向你正确地指出:这很难能,但并不可贵。你走入死胡同了。你不懂得作文基本上是要谈人生的。
听的本义:用耳朵接受声音。这个本义中,你须注意到听的对象是声音。这看似没什么,其实很重要。你看到这个作文题,很显然会联想:究竟有哪些声音可听?或许你会想到:一般的声音、特殊的声音。一般的声音,是指物理世界中我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车声雷声父母老师的赞扬声或呵斥声;特殊的声音,是指我们的听觉感知不到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抽象的和比喻义的,如正义的呼声、真理的召唤、良心的谴责、爱心的和弦,如此等等。
如果你注意到上述抽象的声音,你的立意就可能高出一筹。写一般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一般水平;写特殊的声音,你的作文就是高级水平。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作文题中的这段话:
听,是对世界的感知。听,是对人生的观照。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是对未知的寻找。题目中的这段文字,其实是在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到听的引申义而不是它的本义。听的引申义有几项,但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听是接受、听从,不是听凭、任凭的意思。
第二,内涵的确认和具体化:听有哪些具体表现?
对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但这个界定是抽象的。只有把抽象的界定与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抽象的内涵被具体的现象印证或确认,它的意义才能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以本题为例,就是对自己提这样一个问题:听有哪些具体表现?换句话说,就是问我们自己:存在哪些在具体的场景中的听?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产生如下联想:
1.属于生活经验的一些生活现象,如:听别人的言语;听音乐;听风声雨声;听雨打芭蕉;听潮起潮落;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街头汽车声……2.属于知识背景的一些与话题相关的零碎的词语,或一些惯听的短语,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闭目塞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道听途说、听从真理的呼唤、夜阑卧听风吹雨、听人劝得一半……
3一些我们在各种场合包括语文学习中了解到的事实,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你的联想,一开始是随机的、混乱的。上面我所设想的,其实已经做了初步的归类。这些联想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思考听的内涵,确定自己写作的立意,甚至也为你完成了初步的材料的准备。通过对联想到的这些材料的思考,你对听的理解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只有初步联想,是不够的。接下来你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在归类时,还必须思考这类材料可能引发出怎样的观点。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归类:
1.听自然的声音
听风声雨声;听潮起潮落;听雨打芭蕉——可能引发的观点:要聆听自然,感受、领悟自然之美。
2.听人类的声音
(1)听老师批评;听同学议论;听别人的言语(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都属于此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人劝得一半——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听应有包容心;他人的意见未必都听得。
(2)听音乐——可能引发的观点:听,是对心灵的抚慰;听的美感、领悟,有益于人生。
(3)听街头汽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可能并不是美的;对人类生存可能存在负面作用。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充耳不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能引发的观点:听,不是凭耳朵,而是要用心。
(5)听从真理的呼唤——可能引发的观点:听,必须服从真理,要有理性。
(6)夜阑卧听风吹雨——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听内心的声音。
(7)道听途说——可能引发的观点:要善于听,有的声音是不能听的;听,不见得是可靠的。
3.不听闭目塞听——可能引发的观点:不听是有害的和危险的。
有了这个梳理,你不但更加懂得什么是听了,还发现了很多的观点。有的观点之间存在矛盾,这有可能刺激你进行更深入、更辩证的思考。然后,在这些观点中,你可以斟酌权衡,择取你最想阐述、最有把握的观点,把它作为文章的中心。
第三,分析原因:为什么要听?
为什么要听呢?原因在哪里?议论文都是要讨论为什么的。
如果你是主张要听,无论是听自然的天籁还是人类的声音,无论是听安静的音乐还是听人声的鼎沸,我们都要问:为什么要听呢?是什么理由迫使我们必须要听?你将怎么来说服我们接受你的观点?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哪些理由可能对我们提供支持。我想,至少可以有如下几条
最宏观、也最基本的理由。
1.在生存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作为动物的人
人与很多动物,都有听觉器官,这种器官最基本、最原始的作用,是为了摄取信息,来为生存提供支持。
(2)作为社会的人
作为社会的人,听是一种信息的接受,也是一种沟通,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利益。邹忌讽齐王纳谏、唐太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意见,背后都是为了更大的生存利益。
2.在伦理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1)向外的听:通过听来强化人类之间的联系,交流思想、加深情感、消除隔膜、表达友善、化解恩怨,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这符合人类的基本伦理。
(2)向内的听:倾听灵魂的声音,听从真理与良知的召唤,能促进生命的觉醒,提升生命的意境,具有最根本的伦理意义。
(3)特别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是听取社会底层的声音,表现了人类中居于强势地位者的社会良知,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3.在审美的意义上,听是必要的。
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一部分表现在听觉方面。对自然之音、音乐之声、嘉言妙语的听取与欣赏,使人获得美的愉悦,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
我的这个分析很简单,而且较为宏观,在你实际写作时未必会这样思考,因为你的论点一般不是论述听的必要性——这不是你的任务而是哲学家的任务。但是,你需要有意识地这样做,使你的思维宏阔一些高远一些,这能够提高你思考的深刻度。
这并不是说,你的作文就不用讨论为什么了。我只是说你的思考未必有上述高度。在议论文中,讨论为什么永远是必要的。要围绕你的中心论点来思考为什么。假设一下,你已经确定论点,就是要聆听自然。接下来,你当然有义务阐述要聆听自然的理由,亦即回答为什么要聆听自然这一问题。
这样,你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想到为什么要聆听自然的原因:
1.知识的增进——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直接增加对自然的了解。
2.哲理的领悟——聆听自然可能使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哲理的领悟。(只是可能获得;是否真的获得,还要看聆听者自身的态度与领悟力。你可进而提出要有与天地共鸣的敏感,耳中要有一颗善思的心。)
3.美感的获得——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
4.生命的怡养——聆听自然能够使我们获得身心的安宁和休息。(远离尘嚣,避开尘俗的喧嚷。)
这就形成了若干的分论点。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了。当然,上述几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你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作为中心,用叙述、描写或阐述等手段表现出来即可。
第四,分析行动的原则或策略:怎么听才是对的?
通常地,这个步骤被描述为怎么办。传统的说法是:一篇议论文,提出问题,定性对象,这叫做是什么;分析问题,找出原因,这叫做为什么;解决问题,提出方案,这叫做怎么办。
为什么是议论文必须回答的问题。至于怎么办这个问题,在相当数量的议论文中不必回答,至少不必详尽回答。例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你必须阐明为什么我们要诚信,但不必就怎样才能做到诚信,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要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嘛,老老实实、不负约定就行了嘛,还能怎么着?
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思考怎么办或怎么做才是对的这个问题了。思考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是有价值的。还是让我们以听这个作文题为例来说明。
现在请你思考:怎么听才是对的?
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就暗示着:并非所有的听都是正确的。这一点你不难明白。例如,唯别人的意见是听,不动脑子糊里糊涂听信别人,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都是愚蠢的,是错误的听。
认识到有的听是错误的,反过来就能够让我们认识到怎样的听是正确的。下面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1.不能唯别人的意见是听——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主见,有抉择,以我为主。
2.不能不动脑子听信别人——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思考,有理性,有辨别。
3.不能根据狭隘的自我感觉去听他人的意见——可以得出的结论:听必须有胸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听必须用客观事实验证。
这样,怎么听才是对的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实际上,这个步骤,同时也起到了扩展论点、拓深文意的作用。到这一步,你的思考差不多已经成熟了。
第五,骂题式的反向思维:能够不听吗?
反向思维是一种否定式思维。但并不是把话题一棍子打死。语文的命题多是经验性命题,这种命题并不是非白即黑,它是有弹性的。这就像白骨精,它是多变的。白骨精一会儿是少女,一会儿是老妇,一会儿是老头;孙悟空打它之前,它是固体,一棒下去,它又成了气体,变成一股青烟飞走了。语文的经验性命题,有时候就像白骨精。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啊,有些自卑的人,由于受到某次偶然的成功的刺激,越来越兴奋,越来越自信,于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更大的成功,这说明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对的嘛。
经验性命题是诉诸经验,而不是诉诸严格的逻辑。这为骂题式的反向思维提供了空间。但一旦我们准备骂题,就得慎之又慎。孙悟空是反对白骨精的,白骨精是个命题,孙悟空准备骂题。孙悟空那么厉害,他也性急,主观上是想把白骨精一棍子打死的,但是你知道的,他一共打了三棒。
所以你要仔细研究打死白骨精的棍法,要研究如何去骂题。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把话题颠覆。颠覆是要讲方法的。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别一棍子打死!你绝不能说:我们就是不要听,就是要闭目塞听,最好耳朵里再塞上一个耳塞,万事不扰心,多爽!如果你这么说,说明你不是过于愚蠢,就是过于偏激。别里科夫先生的耳朵不是塞上了吗?他因此就万事不扰心了吗?别里科夫把自己装进套子闭目塞听,但这种不听能够否定听的意义和价值了吗?别里科夫作为希腊文教师,他学习希腊文的时候难道不需要听吗?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只能避免听的发生,但不能消解听的价值。
让我们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非得要听呢?能够不听吗?
是的,并非我们总是非听不可。例如流言蜚语,例如说三道四,例如机器的噪音,例如政客的叫嚷,例如专家的扯淡,例如走狗的狂吠。但这些只能证明听与不听的选择性,而不能证明听是无意义的,比方说,我对大家精辟而富于温情的劝诫,那可是不能不听的啊。
这就迫使你进一步思考。如果你继续思考下去,则可能想到下面三点。孙悟空打了三棒,这三点也算是三棒。这三棒能够较为有力地证明:听是有局限的。请注意——我们不是说听一定就是错误的;我们只是说:你们不要以为听多么的了不得,我们不能止步于听,应该超越听。如此而已。
1.就客观事实而言
任何创造,都不是听来的。人类中所有的先行者、先知先觉者,都有对听的拒绝。
2.就一般事理而言
(1)听到的信息未必可靠和真实,言语具有欺骗性,不代表真确的事实,所以不能过于信赖听。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
(2)听是被动的接受,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主动判断,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仅仅被动地听,就是被别人牵着鼻子。
3.就听自身的局限性而言
(1)听只是接受信息的众多方式之一,是不充分的;而且,不正确的听,反而干扰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即属此例)。
(2)即使是真确的知识,单有听也是无法充分掌握、消化和内化的。止步于听的学习不是正确的学习,实践才是知识和真理的标准。
(3)即使是正确的意见,是否真的被听了,不能用听来证明,而要用行动和效果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