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挖掘生活素材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爱因斯坦更曾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可见,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去捕捉家庭、校园、公园、超市等熟悉的生活上的现象,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通过数学活动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课堂,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从而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如:
①从家庭生活中去体验
家庭中从数数、测量、计算到绘图、统计等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学生最直接、最紧密、最广泛的教材,取之不尽,学之不完,等待着教师去开发、挖掘、利用。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前布置一项作业:回家后,去搜集一些家庭生活中常用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像化妆品包装盒、牙膏盒、火柴盒、墨水瓶盒、骰子、魔方等。在学生汇报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会时,有些学生就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要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要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②从校园生活中感悟
校园是学生的第二故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有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是理想的活化的教材。而教材的有些课例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和增补,将课本中的应用题改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生活味的应用题,使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例如:圆柱,圆锥和球整理和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用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我在教学时巧妙地将之改成校园里的沙坑问题:学校建造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0。4米的沙坑,并运来如上的一堆沙。请问:这些沙够不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沙到底够不够用的争辩讨论,使学生对数学应用产生现实的需要。
③从超市、公园生活中去理解
游玩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上街逛超市、外出春游时,让学生玩中求学,学中去玩,既感到生活充实,又学到数学知识。为此,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整数乘法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算一算打折优惠活动与买送优恵活动对比;设计一个订房方案或买门票方案,从而为自已的生活带来实惠。